Shanghai Lvle Bio-Tech Co.,Ltd?
(上圖為安金磊在示范人工除草,半小時才清理了兩米見方的一小塊。)
因為雜草叢生,再加上害蟲極多,安金磊種的莊稼收成遠低于其他農民。當地人種的小麥每畝能收1000多斤,而安金磊種的小麥最多也就能收400斤。據當地人估計,別人家的棉花當年每畝能收四、五百斤籽棉,安金磊種的棉花能收100斤就謝天謝地了。但安金磊并不擔心產量低,因為他種的棉花從來不去市場上賣,都被“朋友們”花高價買走了,因為這些“有機愛好者”覺得有機棉被蓋著舒服,比普通棉花更暖和。
平心而論,安金磊能靠這種“有機農業”生存下來是他的本事,別人無權說三道四,但這種做法顯然是不可持續的,更不宜大面積推廣,否則就違反了有機農業的環保初衷。
具體來說,有機農業的核心是土壤營養的恢復,其中氮元素是主要農作物需求量最大的營養元素,同時也是有機方式最難補充的一種元素,因此越是那些對氮元素要求比較高的農作物(比如玉米),兩種方式的產量相差也就越大。有研究稱全球有機農場的平均單產還不到非有機農場的80%,也就是說生產等量的糧食有機方式需要多占用大約五分之一的土地。
自然界什么資源最寶貴?答案毫無疑問是土地。目前地球上沒有被冰雪永久覆蓋的陸地已經有40%被開辟成農田了,留給野生動植物的土地越來越少,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說農業才是地球生態最大的破壞者。如果能多建一些保護區,多留一些土地給野生動植物,遠比在現有農田上少用一點化肥對環境的保護作用更大。
從這個角度講,如果有機農業不能提高單產的話,其環保作用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反而比非有機方式對環境更不利。
提高產量的另一種方式就是減少糧食浪費,包括高效殺蟲除草、提高糧食利用率,以及增加農作物的抗風險能力等等。這幾件事都離不開新的農業技術,其中轉基因育種技術更是不可或缺。
這方面的一個經典案例就是轉Bt基因的抗蟲農作物。Bt是蘇云金芽胞桿菌分泌的抗蟲蛋白,這種桿菌最早是在1901年由日本生物學家石渡繁胤發現的,但其中的有效成分Bt直到1956年才被提純出來,并于兩年后被用于殺蟲劑的制造。有意思的是,因為Bt來自大自然,因此它剛一進入市場就受到了有機行業的熱烈追捧,成為全世界有機農莊使用最為廣泛的有機殺蟲劑。但是,由于Bt提純困難,價格昂貴,再加上它容易降解,需要經常噴灑,所以有相當一部分有機農場主用不起。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孟山都公司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