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Lvle Bio-Tech Co.,Ltd?
件、土壤供肥性能、施用肥料種類等因素, 根據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科學合理施肥,減量施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增施鈣鎂磷肥、硅鈣肥、鉀肥等堿性肥料和農家肥、商品有機肥、生物肥、腐殖酸水溶肥,以及硅、鈣、鉀、鋅、鐵、硫、硼等葉面肥。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法或目標產量施肥法,做到基肥深施,分蘗肥適施,穗肥巧施,有機無機結合,氮磷鉀肥配施。
(五) 土壤改良
(1) 培肥土壤。針對稻田鎘污染的程度,結合當地水稻生產條件和種植習慣,通過合理輪作或休耕,種植紫云英、苕子、草木樨、箭舌豌豆等綠肥作物深耕翻埋入土,或利用冬作油菜秸稈、小麥秸稈適量還田,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有機質。
(2)增加耕層。根據稻田土壤類型和耕作層的深淺,在秋/ 春整地時采取機械翻耕、深耕,將表層土壤翻埋到底層,增加耕層厚度至20cm 以上。稻田耕作層較淺時,采取逐年加深耕層,減少對犁底層的破壞。
(3)污染修復。針對不同控制區土壤污染程度,因地制宜采取農藝的、物理的、生物的、化學的以及工程的單項或綜合性污染修復治理措施。采取的土壤修復技術措施應不存在二次污染、復合污染或潛在污染,低成本、易操作、環境友好、資源節約且能有效降低土壤中鎘含量及其生物活性,消減或修復土壤鎘污染,降低稻米產品鎘積累。
(六) 種植調整
由于不同植物對重金屬鎘的吸收富集特性存在較大差異,且同類植物不同品種對鎘的吸收能力也不相同。因此,可針對不同污染風險控制區的土壤污染程度和當地生產條件、種植習慣,因地制宜進行作物種植結構調整。
在鎘污染高風險區,或采取相應的綜合技術措施后稻米鎘含量仍不能滿足控鎘要求的區域,可采取合理輪作或休耕,優先選擇種植適宜的低鎘積累水稻品種,替代種植玉米、高粱、低鎘積累的蔬果類作物或棉花、麻類、花卉、種苗等非食用性作物。研究表明,粳稻對鎘的吸收能力遠小于秈稻。近年來,農業部推進粳稻南移的水稻種植結構調整,在黃淮流域稻區實施“秈改粳” 和長江流域稻區實施“早秈晚粳”,將有利于緩解我國南方地區稻米鎘超標問題。
要徹底解決我國南方地區稻米鎘超標問題并不能一蹴而就,除了需要長期的稻田生態環境保護和綜合污染治理,還應從品種選育、土壤改良、肥水管理等農藝措施和收儲加工等環節入手,在保證產量和品質的前提下,采用科學合理、經濟可行的控鎘技術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區域的稻米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