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Lvle Bio-Tech Co.,Ltd?
區很少有稻米鎘超標。稻米鎘超標多數呈點污染分布,但個別地區也有連片超標現象。
稻米鎘污染問題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南方地區多處于有色金屬礦帶,產地環境自然本底較高。其次,部分地區工農業污染和大氣污染導致酸雨頻發,土壤酸化,重金屬活性提高,增加了作物對重金屬的吸收。第三,水稻是具有重金屬高富集特性的作物,并且品種間存在差異,鎘超標的現象多發生在南方秈稻區。第四,肥料等農業投入品的質量不過關或不合理使用加劇了環境重金屬污染。第五,一些不合理的農業生產和加工方式,也成為不可忽視的因素,例如污染地區秸稈還田,根和莖是水稻植株富集鎘的主要部位,但每季的秸稈還田又將富集的鎘重新投入到農業環境中,重金屬長期“只進不出” 加重了稻田環境的鎘污染。此外,我國稻米鎘限量標準(0.2 mg/kg) 嚴于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 和日本等的限量(0.4 mg/kg),導致稻米鎘污染問題被過分突顯。
二、稻米鎘控制技術應用區域分類
(一) 分類依據及方法
由于稻米產品中的鎘含量既與土壤中的鎘含量(總鎘和有效態鎘) 有一定關聯性,也與土壤酸堿度(pH 值) 等因素存在著明顯相關性,而我國稻田的土壤類型和受污染程度復雜多樣,若依據GB 15618 《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中的相關指標和限值對稻米鎘控制技術應用區域進行分類,既存在實際操作上的難度,也具有很大的復雜性和局限性。
為此,本文著眼于稻米鎘控制技術應用最終目的在于降低稻米中的鎘含量以確保產品安全,提出以稻米產品中的鎘含量為關鍵分類依據,結合產地土壤的pH 值和總鎘含量,并參照我國現行有效的GB 2762-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稻米鎘的限量0.20 mg/kg、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 標準中稻米鎘的限量0.40 mg/kg,以及農業部辦公廳文件(農辦科[2015]42 號)《全國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安全評估技術規定》中的土壤重金屬鎘安全評估參比值和土壤農產品協同監測的安全等級劃分方法,將稻米鎘控制技術應用區域劃分為Ⅰ類、Ⅱ類和Ⅲ類。
為了克服因稻米鎘含量與土壤鎘含量之間并非對應關系所帶來分類嚴謹性不夠的問題,引入“就高不就低” 的風險控制原則,對稻米鎘控制區域分類指標及其技術應用要求進行了描述(見表1)。這是確定控鎘目標、實行分類控制和分區施策的技術基礎。